
未成年人检察业务能手 樊娜
作为一名未检新人,参加这次业务竞赛的旅程,对我而言,既是一次深刻的职业启蒙,也是一场快速的自我蜕变。回首这段时光,那些与书本相伴的深夜、反复打磨的讲稿、赛场上的紧张与激动,依然历历在目,成为我成长路上不可磨灭的印记。
砺剑 从“知不足”到“行更远”的 未检修行
最初接到参赛通知时,内心充满了忐忑与压力,我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在理论积淀和实践经验上仍存不足。未检工作绝非刑事检察的简单分支,它是一门融合了法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学问,其核心在于“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这场竞赛,恰恰像一块“试金石”,全面检验了对未检特殊理念、程序、实体法律规范以及疑难复杂案件处理能力的掌握程度。
备赛过程堪称一场高强度淬炼。集训过程中,主任为我们制定了详细的日程表,明确每周学习重点,细化每日学习任务。我们参训人员集体系统梳理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深入学习了最高检、省院发布的未检指导性案例、典型案例、工作指引,同时还每周组织进行一次模拟实战演练,通过反复的模拟和复盘,使我们全面了解比赛各个环节的流程,精准发现和弥补短板,提升抗压能力和综合素能。
这场“砺剑”之旅,让我清晰看到了自身存在的短板,比如对涉罪未成年人社会调查结果的解读和运用还不够精准;对附条件不起诉后的监督考察、帮教措施的设计,思路还不够开阔。这些不足的显现,并非挫败,而是宝贵的收获。它为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指明了精准的发力方向,让我深刻认识到,未检工作专业之路漫漫,唯有持续学习、不断精进,方能不负使命。
共鸣 从“他山之石”到“叩击心灵”的 未检回响
本次竞赛不仅是一场个人能力的比拼,更是一个难得的学习交流平台。来自各地的未检精英齐聚一堂,他们中有经验丰富、屡办精品的业务骨干,有理论功底扎实、善于创新的青年才俊。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听到了许多充满智慧与温度的未检故事,学习了各具特色的工作方法和先进理念。
有同事分享如何通过耐心沟通,成功化解涉罪未成年人的心理壁垒,引导其真诚悔过;有人介绍如何精准链接社会资源,为困境未成年人及其家庭提供有效帮扶;还有同仁展示了在督促监护、法治副校长工作、参与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创新实践。
前辈们的敬业精神、专业素养和对未成年人深沉关爱的情怀,令我深切感受到,未检工作不仅仅是在办案,更是在“塑心”,是在用法律温度呵护祖国的未来。他们是我前行路上学习的榜样,这种“见贤思齐”的内生动力,是竞赛带给我的另一笔宝贵财富,它将加速我的成长步伐。
守心 从“阅卷”到“阅人”的 未检初心回归
竞赛带给我的最大收获,是让我跳出“办案工匠”的角色局限,重新审视未检工作的本质价值。我的视线不再仅仅聚焦于卷宗与法条,而是努力穿透纸背,去看见案件背后那个鲜活的生命、那段需要被照亮的人生轨迹。它时刻提醒我,作为一名未检检察官,肩上的责任何其重大——我们办理的不仅是案子,更是孩子的人生。我们的每一个决定,都可能深刻影响他们未来的轨迹。因此,我们必须始终秉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在办案中贯彻“预防就是保护,惩治也是挽救”理念,切实加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与治理工作。
手捧这份来之不易的奖项,我心中充满感激,这份荣誉属于所有托举我前进的人:感谢组织给予我这次宝贵的学习和展示机会,感谢单位领导的信任与支持,感谢团队伙伴在备赛期间的无私帮助,也感谢那个在压力中坚持、在挑战中成长的自己。
竞赛虽已落幕,但未成年人守护之路刚刚启程。作为未检新人,我愿将此次经历作为照亮前路的灯塔,始终铭记:真正的优秀,不在于超越他人,而在于不断超越昨日之我。在未检这片需要匠心与爱心共同浇灌的田野上,我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更专业的素养、更务实的作风,继续奔赴每一场与青春有关的守护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