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连绵,屋檐下的愁绪却比雨丝更长。合水县段家集乡的段桃桃(化名)望着屋后积成“小涝坝”的雨水,墙皮脱落,心事如淤。她一纸诉状将邻居姚发发(化名)告上法庭,法院判决虽下,心结却未解。
“填了坑,水还在,问题根本没解决!”段桃桃眉头紧锁,选择上诉。
这场看似简单的邻里纠纷,背后是“一口气”与“一尺地”的拉锯,也是基层治理中常见的“硬骨头”。
然而,转机出现在庆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调解员”团队踏进村口的那一天。
四个人,一片泥泞地,两户积怨人。没有高堂明镜,只有地头协商。段桃桃终于等来了倾听者,姚发发也吐露出无奈:“我家院子也淹水,挖渗水坑实在是没办法!”
“难,我们懂。但办法,一定有。”法官一句话,稳住了场面。
面对面讲情理,背对背解心结。他们踏进水洼,踩过泥泞,现场划定排水路线。没有高高在上的裁判,只有俯身向地的实干。
“话是开心锁,情能融化冰。”渐渐地,段桃桃舒展了眉头,姚发发也露出了笑容。
调解笔录刚写完,姚发发豪爽表态:“法官大老远跑来帮我们,我们领情!修水渠时,往我家这边让一尺!”
一尺之让,化解数年之争。
临别时,警车缓缓驶离,村民挥手相送,那一幕,仿佛与马锡五“草鞋布衣、走村串户”的司法传统遥相呼应。
如今,庆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着力构建人民法庭调立审执访“五位一体”工作机制,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生动样本,简单案件先行调、复杂案件指导调、疑难案件法官判,推动矛盾纠纷化解从“终端裁决”走向“源头治理”。
六尺巷的故事传了数百年,“让他一尺又何妨”的精神,在今天依然滚烫。司法为民,不只在法庭之上,更在田埂之间、民心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