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来,镇原县司法局紧扣“抓学习促提升、抓执行促落实、抓效能促发展”行动主线,聚焦人民调解、社区矫正、普法宣传三大领域,创新机制、精准施策,为基层治理注入强劲法治动能,成效显著。
创新调解筑防线,“调”出和谐新局面。党建引领,织密全域“一张网”。大力推行“党建+调解”模式,抓好“1名村(居)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行动,组织26名执业律师和法援律师签约服务全县221个行政村(社区),实现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19名司法所长下沉一线化解矛盾,形成“党员干部领头调、专业力量协同调”的联动格局。机制赋能,提升化解“高效能”。创新运用“126工作法”,即建强“四调联动”大调解机制,融合“枫桥经验”与“六尺巷工作法”,落实定期排查、会商研判等“六项制度”,坚持“预防为主、排查为早、化解为快”。新建行业性调解组织16个,畅通“民调、警调、诉调、访调”对接渠道,构建“党建领事、普法筑基、倡导礼让、一线解决、多元调解”新格局。上半年,全县251个调解组织共受理矛盾纠纷894件,调处成功881件,化解率98.5%。源头预防,排查预警“治未病”。开展“矛盾纠纷大走访、大排查”专项行动,组织司法干警、调解员、网格员等深入村组、企业,全面摸排涉婚恋、征地拆迁、劳资、欠薪及“两类人员”等重点领域风险隐患,确保民诉在一线倾听、民忧在一线化解、民心在一线凝聚。
智慧矫治促回归,“扶”正人生新航向。“两进”法治教育,震撼心灵强敬畏。联合镇原县人民检察院、镇原县人民法院共同开展“进庭审现场、进看守所”法治教育活动,组织120名社区矫正对象旁听庭审体验监区,在法槌的警示与高墙震慑中深化“矫正先矫心”,强化其对法律的敬畏与对自由的珍视。精准帮扶,铺就回归“暖心路”。实行“一人一档”动态管理,精准制定矫治方案。对异地务工对象采用“微信视频报到+月度集中教育”柔性监管;联合人社局开展技能培训,上半年帮助12人获得就业安置。公益塑魂,劳动实践显价值。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参与“守护母亲河”公益行动,清理河道垃圾3.5吨、维护护坡设施8处,在劳动付出中体验收获满足感,重建社会责任感。上半年,接收社区矫正对象42人,解除矫正66人,衔接安置刑满释放人员109人,全部建档,帮教率达到100%。
精准普法润心田,“滴”灌法治新沃土。分层滴灌,覆盖关键群体。紧扣“八五”普法主线,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围绕重要节点开展法治宣传100余场次,发放资料5万余份。护“未”成长,配强“法治副校长”队伍,聚焦预防犯罪、反诈、防欺凌等需求,开展青少年专题普法讲座150余场,发放《未成年人典型案例选编》手册1000余份。组织学生赴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中心开展“用心赋能·守护少年”心理辅导课,受教育600余人(次)。助“企”发展,提供“点单式”服务,组织法官、检察官、律师等44家民营企业开展法律“问诊”“法治体检”,助力防范风险、依法经营。惠及民生,针对群众热点难点“按需普法”,印发《法律进农村口袋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2万册,利用集市、文化广场开展“法律十进”活动80余场。阵地升级,激活神经末梢。创新打造“镇原普法”新媒体平台,设“以案普法”等7个专栏,上半年推送信息200余条。深化法律明白人、学法用法示范户和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三大工程”,培育示范户221户、法律明白人1350名,创成国家级示范村1个、省级17个。新建村级法治文化广场3处,更新修缮5处,建立机关法治长廊5个。通过传统与新媒体、线上与线下联动、县城与乡村全域覆盖的持续精准普法,全县群众法治素养显著提升,有力助推了法治镇原建设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