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司法所作为法治建设的 “最后一公里”,扎根基层、贴近群众,是化解纠纷的“第一道防线”,也是群众身边的“法律驿站”。“身边的司法所” 栏目将带您推开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大门,聆听调解员的“家长里短”,见证法治阳光照进乡村的每一个角落。在这里,您能看到法律如何化作温暖的春风,抚平矛盾的褶皱;也能读懂司法行政工作者用脚步丈量责任的初心。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发生在身边的法治故事,感受基层司法的温度与力量。
在陕甘革命历史的璀璨星河中,1931年深秋,刘志丹与师储杰率领的两支游击队在林锦庙黄渠村古庙握手会师。跳动的篝火映照着战士们冻红的脸庞,这场载入史册的林锦庙会师,让林镇成为西北革命武装的摇篮,林锦庙的灯火,曾照亮西北的漫漫长夜。如今,在这片森林覆盖率达72.4%的红色沃土上,林镇司法所传承红色精神,将法治星火播撒进千沟万壑,续写着新时代的“边区为民”篇章 。
人民调解:黄土塬上的和谐使者
在陇东高原的千沟万壑间,一辆林镇调解直通车常年穿梭。由司法所干部、法律顾问和乡贤组成的流动调解队,将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践于黄土大地。 林镇司法所创新构建“三维联动”调解体系:纵向建立“司法所—村调委会—村民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网络,确保治理触角延伸到基层末梢;横向联合派出所、土地所、妇联等8个部门成立联调中心,实现多部门协同发力;同时融入文化元素,恢复“乡贤评理”传统,设立1处“说事大院”,用乡音乡情化解矛盾。近三年,该体系成效显著,成功化解高速征迁纠纷28起、土地纠纷65起,其中“炕头调解”占比达43%,真正实现“小事不出院、大事不出乡”。以社区矫正对象康某为例,其与邻居因地界纠纷僵持数月,司法所运用“五步调解法”:利用无人机航拍固定证据,邀请国土部门技术员专业测量,在康某家窑洞举办“和解宴”进行情感疏导,司法所长现场制作调解书确认协议,后续建立“邻里守望”帮扶机制。最终,矛盾化解,康某重拾生活信心,化身村里的普法志愿者。
社区矫正:黄土坡上的希望工程
林镇司法所打造“3+3”矫正新模式:实施红黄蓝三色动态评估的三级分类管理,依据矫正对象情况精准施策;采取精准对接、精准培训、精准就业的三精准帮扶措施,助力矫正对象融入社会;构建“智慧平台+亲情帮教+社会融入”相结合的监管体系。通过“甘肃省智慧矫正平台”APP实现实时定位、越界预警,结合每月入户走访,既实现“指尖监管”,又给予“心间关怀”,随时掌握矫正对象工作生活与心理动态。人性化的管理,帮助矫正对象卸下心理包袱,勇敢迈向新生活。经矫正,这里的矫正对象再犯罪率保持为零,让希望在黄土坡上绽放。
法治宣传:窑洞里的法治星光
林镇司法所深挖红色法治资源,打造特色普法品牌。还原“马锡五断案”场景,开展“窑洞模拟法庭”,让群众沉浸式感受法治魅力;借助“法治大篷车”巡回播放法治微电影,让法治故事走进千家万户;践行“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培育30名乡村法治骨干,充实基层法治力量;创新开展“法律赶大集”活动,将普法融入物资交流、庙会等民俗场合。仅去年,就累计发放2300余册宣传品,解答群众咨询580人次 。
在这片洒满革命热血的土地上,林镇司法所的工作人员用脚步丈量民情,以法律化解纠纷,凭真情温暖人心。他们如同高原上的山丹丹花,扎根黄土地,用法治滋养着千家万户。调解直通车的引擎声、社区矫正对象的灿烂笑脸、窑洞讲堂里的热烈讨论,共同奏响新时代的法治牧歌。未来,这支队伍将继续传承红色法治基因,秉持“司法为民”初心,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书写更动人的法治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