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庆阳政法网,今天是 2024年12月04日 星期三

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视窗

从“个案答疑”到“三源共治”, 镇原法院“判后答疑”让当事人赢得明白输得服气

来源:甘肃镇原法院 责任编辑:高睿蔓 发布时间:2024-11-25
字号:A A    颜色:

“明明是对方的过错,凭啥给我划分30%赔偿责任,我不服判决!” “这么判自然有法律依据,且听我给你解释。”

在一义务帮工人受害责任纠纷案件的宣判中,被告人李某对法院判决颇不满意,直嚷嚷着要上诉。

见此,办案法官一边好生安抚,一边找到相关法律条文耐心释法说理,并从中国裁判文书公开网上调出类似案例,再三向李某释明为什么这样判而不是那样判。

问题讲得清清楚楚,案子判得明明白白。疙瘩解开了,心服口服的李某,表示不再上诉。

这是镇原法院运用“判后答疑+释法说理”模式,成功让“上诉”变“息诉”的一个鲜活事例。

如何让当事人双方息诉止争,促进案结事了,避免“一案结多案生”情形发生?2024年5月,镇原法院出台《判后答疑工作实施细则》,全面推行“判后答疑”工作机制,要求办案法官尽可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着力化解当事人对判决的疑虑困惑,最大程度让诉讼当事人满意。

同时,镇原法院还将判后答疑与案件执行、涉诉信访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弥补了执行法官、信访接待法官不了解原判过程和案件事实的不足,有利于有的放矢地做好息诉罢访和案件执行等方面工作,最终达到诉源、访源、执源“三源共治”的效果。

“我不懂法律,稀里糊涂给别人担保,听法官这么一讲,同意履行判决所确定的义务。”

在一民间借贷纠纷案中,身为担保人的曹某,被缺席判决承担连带责任。

曹某想不通,钱不是自己拿的,为何要替别人背锅?

案件移交执行之前,法官找到曹某,专门为其讲解了有关担保的法律规定,让曹某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并建议还钱后可向借款人追偿。

听了法官一番讲解,曹某豁然开朗,对判决结果表示认可,并当场归还原告资金3万元。

镇原法院将“判后答疑”嵌入“送达环节”,截止10月底,该院以线上线下等方式开展判后答疑378次,上诉率5.44 %,同比下降1.64%,涉诉信访同比下降17%,真正让当事人赢得明白、输得服气。

“实行判后答疑既是审判公开原则的必然要求,也是法官释明义务的合理延伸,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普法教育。”镇原法院有关负责人介绍道,“只有既解法结,又解心结,把释法说理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才能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双赢。”

聚焦判后答疑“小”服务,写好服判息诉“大”文章。镇原法院将以“如我在诉”理念,持续做深、做实、做细“判后答疑”工作,努力促进案结事了与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切实提升当事人对司法裁判的认可度、满意度和接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