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土高原的褶皱深处,在连片梯田与风电塔筒交织的环江两岸,有这样一位法官,他踩着晨露出门,披着星光而归,田间地头的农舍院墙就是他的巡回审判点,乡亲们的家长里短化作他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民情图谱。环县人民法院虎洞人民法庭庭长杨生辉,以年均350余件案件、70%左右调解率的扎实业绩,将马锡五“就地审判、不拘形式”的司法理念锻造成新时代的“八字调解法”。因调解工作成效显著,先后于2019年和2022年被环县人民法院授予“调解能手”荣誉称号,并于2024年被庆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授予同项殊荣。当47米高的风力发电机在辖区山巅徐徐转动,这位扎根基层18年的“调解工匠”,正用司法智慧化解着土地上的细碎纷争。2025年至今,成功调解91件民生案件,让79.82%的矛盾纠纷消弭在炊烟升起的庄前屋后。
阡陌作卷,足印拓出“无讼坐标”
“纠纷发生在哪里,法庭就开在哪里!”在虎洞法庭辖区的2镇2乡45个行政村,沟壑纵横的旱塬地貌间散布着星星点点的村落。面对群众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实际,杨生辉挎着磨白的调解公文包,揣着写满社情民意的笔记本,将马锡五审判方式的血脉化作“田间地头皆法庭”的实践。他的足迹印在风电光伏板旁的调解路上,也刻在峁梁间的巡回途中,他用脚步丈量着2000多平方公里的司法辖区。他独创“二三工作法”:“三个必到”,农忙必到田间跟进土地流转争议,节庆必到村社预防家庭纠纷,案结必到回访督促协议履行;“三项技能”,听得懂“羊价跌了心焦咧”的方言土语,走得惯雨后湿滑的塬上土路,解得开“半亩土地闹纠纷”的百姓心结。这环环相扣的调解智慧,让庄严的法徽在窑洞院落、田间麦垄间熠熠生辉。
“叔,咱就在这地里给你俩把这事给说开了!”迎着仲夏热浪,杨生辉带着审判团队走进麦地场垛,化解一起因家畜啃食庄稼引发的纠纷。杨生辉先是引导邻里双方回忆互帮互助的温馨时刻,再依据民法典侵权责任的相关规定,讲解责任认定,引导双方换位思考。在情与法的交融下,当事人达成赔偿协议,并当场履行完毕,重拾邻里和睦。当他沾满泥土的鞋子踏出村委会时,围观的村民马大叔感叹道:“这杨法官的本本上,记着咱庄稼人的斤两里”。
杨生辉在农家炕头算清土地流转账、在麦垛旁理明邻里补偿款、在窑洞前解开婆媳心结,他用实际行动兑现了把“庭审开在离事实最近的地方”的承诺,用沾满泥土的调解书诠释了“司法服务的半径,本就应该覆盖每一道山沟里的炊烟。”
创新调解,镌刻司法为民初心
在基层矛盾纠纷的“源头治理”战场上,杨生辉如同一位深谙“情法理”三味的老中医,以独创的“把脉、共情、善解、回访”八字调解法,将传统治理智慧与现代法治精神熔铸成解纷密钥。在这套方法中,“把脉”是针对案件实际精准把脉,了解当事人的诉求和心理预期;“共情”是发挥“和”的优势释法明理,消除隔阂;“善解”是善用调解技巧多元开方,采取多种方式和方法促进调解成功;“回访”是彰显“追”的精神持续回访,对调解成功的案件进行跟踪回访,确保履行到位。杨生辉常说,“每一起案件都是一堂法治公开课,在案件调解过程中,不但要磨平矛盾的棱角,更要播撒和谐的种子”。正是秉持着这样的信念,杨生辉带领审判团队扎根虎洞法庭11载,累计化解2600余起纠纷,仅上诉9起,上诉率不到0.5%。
“杨法官的解纷‘药箱’里,装着法律的尺子、情感的熨斗,还有历史的显微镜!”曾因宅基地边界纠纷闹上法庭,后被杨生辉倾力化解过矛盾的老王家这样感叹。
方寸法庭,守护万家灯火
在调解工作中,杨生辉始终恪守“平等自愿、事实为据、法律为准”的核心理念。每一份调解协议既饱含司法温度,又不失法律刚性,合情、合理、更要合法。他坚决摒弃“和稀泥”“一刀切”的敷衍态度,拒绝让任何一方成为无原则妥协的“软柿子”,更不做随波逐流的“墙头草”,而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标尺,真正实现案结事了、定分止争。 尤其是在婚姻家庭类案件审理过程中,只要夫妻感情尚未彻底破裂,只要有一线修复希望,他便会付出百分百努力。他通过引导过错方反思悔改、促进双方换位思考,竭力为孩子保留原生家庭的温暖港湾,让家庭稳定成为社会和谐的基石。
在王某与张某某离婚纠纷一案中,杨生辉剖析案情后发现:这对夫妻感情基础深厚,儿女双全、家境殷实,本应一家人和和美美、甜蜜度日,但两夫妻却总是互不谦让、争吵不断,致使夫妻关系一度恶化,请求法院判决离婚。
经过走访周围邻居、认真听取双方的诉辩之后,杨生辉终于找到了案件的切入点:夫妻二人矛盾根源在于性格强势的妻子与坚持大男子主义的丈夫互不相让,在日积月累之下,双方都产生了怨气。这一发现也让杨生辉认识到,他们的婚姻并非无药可救,只是一条亟需修复的“情感裂缝”。
在调解过程中,杨生辉以“共情调解法”为切入点,引导双方回溯恋爱时的甜蜜、养育子女的艰辛、共同奋斗的收获,逐步唤醒他们对家庭的珍视。当丈夫坦陈“不该把脾气当个性”,妻子反思“严管不是爱的唯一方式”,两人从剑拔弩张转向相拥而泣,最终撤销离婚诉讼。数年后,夫妻俩偶遇杨生辉法官时仍难掩感激:“多亏杨法官当时拉了我们一把,让我们能重获家庭的幸福!”这份跨越时光的认可,正是司法调解直抵人心、重塑温情的力量印证。
杨生辉曾经说道,“在基层办案,不能光看法条,更要以人间烟火和乡村民情为重。”杨生辉的办公桌玻璃板下,压着一张手绘的“乡情联络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各村村组干部和乡贤能人的联系方式。这份浸润着泥土气息的“作战图”,正是他十一年如一日践行“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生动注脚。当山塬上的风力发电机又将迎来新的日出,这位“一直走在乡间”的法官,依然带着他的调解本,行进在司法为民的万里长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