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的沟峁梁塬间,漫山遍野的苹果园里挂满了“红果果”,空气中都沁着丰收的甜香,果农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采购商的车辆穿梭其间,勾勒出一幅繁忙的丰收图景。然而,在这片喜悦的背后,因买卖、运输等环节引发的矛盾纠纷也时有发生。守护好这份“甜蜜事业”,成为西峰公安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护航农村经济的生动实践。

“定金”风波起,民警巧解心中结
“说好的苹果卖给我,怎么转头就给别人了?”在彭原镇李家寺村的一处果园外,果商任某情绪激动,用自己的车辆堵住了路口。原来,他早前与果农高某达成了口头购买协议,却因未及时支付定金,高某担心苹果滞销受损,便将苹果转卖他人。任某感觉被戏弄,争执不下选择了堵路。
接到报警,派出所民警迅速赶到,没有简单粗暴地执法,而是当起了“和事佬”。“大家别激动,都是为了把生意做好,有话慢慢说!”民警先稳定双方情绪,待火药味散去,再分头做工作。
“老高,任老板人是来了,说明诚心要货。咱们做生意讲诚信,但也得互相体谅,苹果不等人啊。”民警对果农晓之以理。“任老板,口头约定没付定金,确实容易产生误会。但堵路解决不了问题,还可能违法,咱们心平气和谈。”民警又对收购商商动之以情。
从法律讲到情理,从契约精神讲到互谅互让。最终,高某同意以优惠价将下一批苹果优先卖给任某,并帮忙联系其他货源;任某也为自己的过激行为道了歉。一场眼看升级的纠纷,在民警的耐心调解下烟消云散。
“庆阳苹果作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以其出色的品质在国内外市场备受青睐,是广大农户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更是我们辖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彭原派出所所长曹炜表示,“在苹果销售旺季,我们全力投入‘田间警务’,及时化解各类矛盾,切实为果农丰产丰收保驾护航。”

“移动调解室”开进果园,矛盾不出田间地头
西峰区作为苹果产业大区,类似的警情在收获季并非个例。董志镇某村,因买卖苹果款项问题引发纠纷闹事;肖金镇某村,买卖双方因价格原因几欲动手;温泉镇某村,群众因收购苹果重量存在差异争执不下……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却直接关系到农户的“钱袋子”、客商的经营体验和西峰区的营商环境。
10月26日,肖金派出所接到芮岭村群众报警,称与苹果客商因质量问题发生争执。民警迅速赶到现场,经了解,代办赵某与客商孙某因苹果品质与约定不符产生分歧,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民警联合果库负责人,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耐心调解,最终促成双方握手言和,交易得以继续。
无独有偶,10月29日,肖金派出所民警在走访中又接到客商反映,在米王村收购苹果时与果农因规格和价格问题发生争吵。民警立即上门,在厘清事实的基础上,组织双方协商,通过情、理、法相结合的开导,促使双方按照原定协议完成交易,并相互致歉谅解。
面对这些特点鲜明的季节性矛盾,西峰公安各辖区派出所将“移动调解室”直接设在了田间地头、果园旁边。警力主动下沉,变“坐堂办案”为“上门服务”,民辅警不仅是治安管理员,更是矛盾调解员、法治宣传员。
在处置每一起纠纷时,民辅警都秉持着“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枫桥经验”精髓,抓住最佳调解时机,用老百姓听得懂的乡音土话,讲法条、摆事实、论乡情,力求案结、事了、人和。

守护“钱袋子”,反诈宣传同步行
在化解纠纷的同时,西峰公安的民辅警们也敏锐地抓住与果农、客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开展精准化的安全防范宣传。
“苹果卖了钱,可得存好了!现在电信诈骗花样多,陌生电话要警惕,不听不信不转账!”民辅警利用调解间隙、走访时间,通过发放宣传单、以案说法等形式,向沉浸在丰收喜悦中的果农们普及防诈骗知识,提醒他们守护好一年的劳动成果。这些“接地气”的宣传,如同给果农的“钱袋子”又加上了一把“安全锁”。
对于果农和客商在交易中遇到的运输、用工等实际困难,民辅警也总是尽力提供帮助和信息支持,成为了群众信赖的“贴心人”。
一颗颗红苹果,是西峰区乡村振兴的希望,也是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的试金石。西峰公安的民辅警穿梭于丰收的果园间,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化解纠纷,用行动践行使命,真正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浓浓的“苹果红”增添了一抹温暖而坚实的“平安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