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六颗钢钉深深嵌入李某的腰椎,昔日的邻里情谊也随之出现了裂痕。然而,在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人民法院什社法庭廖锐法官的倾情调解下,这起看似棘手的纠纷,却上演了一场从针锋相对到握手言和的动人转折。
时间回到2025年3月,被告张某某为翻修自家房屋,雇佣了多年邻居及好友李某为其提供劳务。谁料26日上午,李某在一楼忙碌时,固定不牢的二楼电葫芦突然坠落,砸中了其腰部。经诊断,李某需接受体内植入六颗钢钉进行固定的手术治疗。且医生告知,后期还需进行二次手术。身体的创伤与经济的压力,让李某一家愁眉不展,昔日和睦的邻里关系也因这场意外陷入僵局。出院后,李某家人就赔偿问题与张某某多次协商,均因分歧较大不欢而散,昔日和睦的邻里关系陡然紧张,争执不断。最终,李某一纸诉状,将邻居告上法庭。
“我们两家多年交情,如今却要走上法庭。”李某沉重地叹了口气,遗憾地说道,“但后续治疗费用让我们不堪重负,我也不知道怎么办,只能向法院进行求助。”
“我愿意承担责任,但赔偿金额确实超出了我的承受能力。”张某某低着头无奈言道。
承办法官廖锐没有仅仅停留在卷宗材料上,而是与特邀调解员郭怀强走出法庭,深入村组,走访了解案情。“他们两家以前关系很好的,经常互相帮忙……”村支书和村民的反映,让廖法官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起简单的赔偿纠纷,更关乎一段和谐邻里关系的存续。若简单地一判了之,法律上或可厘清责任,但邻里间隔阂的坚冰可能再难融化,甚至衍生出更多矛盾。
面对双方因赔偿金额产生的激烈对立,廖锐采取了“背对背”的调解策略。她多次单独走访双方当事人,耐心倾听诉求,细致梳理症结。面向张某某,廖锐既严肃阐明其作为劳务接受方和场地提供者,依法负有安全保障义务,对提供劳务者因劳务受到损害的,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同时也像个朋友一样,提示他今后雇佣人员时,应为劳务人员购买保险,以此分散风险,这是对他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面向原告李某,廖锐则化身“翻译官”和“贴心人”,将被告目前因建房确实面临的经济困难等实际情况,真诚地传达给对方。她引导原告一家换位思考,理解邻居当下的处境,同时也坚定地维护其合法权益,告知其依法应获赔偿的合理范围。
在多次“背对背”沟通奠定了相互理解的基础后,廖锐认为时机成熟,遂组织双方当事人及其亲属坐到一起,进行“面对面”调解。调解桌上,往日的火药味淡了,多了一份冷静与坦诚。李某理解了张某某的经济难处,张某某也深刻认识到自身责任和原告身体、精神所承受的巨大痛苦。在廖锐和郭怀强的主持下,双方的心理芥蒂被成功化解,互谅互让的和解氛围逐渐形成。最终,双方当场达成调解协议,被告张某某当庭一次性赔付李某所有损失。一场可能令两家人结怨的纠纷,在什社法庭的悉心调解下烟消云散。
本案的成功调解,是什社法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传承“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生动写照。廖锐回忆道:“司法工作不仅是适用法律条文作出裁判,更是在每一个个案中,用耐心、智慧和温情去修复社会关系,维护基层的和谐稳定。尤其是在乡村邻里之间,一纸判决或许能判定是非,但一场成功的调解,却能真正解开当事人的‘法结’与‘心结’,让司法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同时,也传递出直抵人心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