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庆阳政法网,今天是 2025年05月01日 星期四

当前位置:首页 » 平安建设

合水:突出“三育”“三抓”织密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防护网

来源:庆阳政法 责任编辑:高睿蔓 发布时间:2024-06-06
字号:A A    颜色:

2024年来,合水县结合“三抓三促”、主动创稳行动,扎实开展预防治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突出“法治宣传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家校社”共育”,狠抓“源头预防、安全管理、打击惩治”,切实筑牢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防线,持续提升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治理成效,全县未发生涉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

强化法治宣传教育,提高未成年人保护意识

不断创新法治宣传教育模式,通过“线上+线下”“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上下、内外联动,拓宽宣传渠道,进一步提升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充分发挥新媒体、互联网优势,以县主流媒体平台为牵引,利用各部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号及政法新媒体矩阵广泛推送、转载各类普法信息及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信息1万余条,依托“圣象”说法品牌,录制预防校园霸凌相关视频3条,录播“护航青春 与法同行”青少年普法微课堂7期,构建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大宣传格局。严格落实在校学生“3、1、5分钟”法治教育机制,不断完善校园普法“七个一工程”体系建设(聘请一名法治副校长或辅导员,办好一张校园法治小报,建设一处永久性法治宣传栏,每月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一次法治主题班会,每学期组织一次法治考试,每学期或每学年举办一次中小学生参加的法律知识竞赛,每学年举办一次法治征文活动)。充分发挥“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法律咨询专家”作用,不定期深入校园开展法治专题讲座100余场次,集中开展“法律进家庭”法治宣讲专题讲座20余次,发放《全县青少年文明上网倡议书》1万余份,受益师生达2万余人次;利用各学校班级微信群、QQ群、宣传橱窗等宣传阵地,转发教育活动简报、典型案例解说、安全提示等法治教育信息,切实增强学生遵法守法学法用法的行动自觉。组织开展“法治守护半边天,携手建功新时代”检察开放日、“青春自护 走进警营”警营开放日系列活动4次,用发生在校园周边事实案例,开展普法教育和以案说法,“零距离”密切警民联系,用身边的事教育警示身边的人,树立起青少年对法律的敬畏之心,让法治信仰生根开花。

深化心理健康教育,铸牢未成年人成长边界

坚持硬件先行,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驿站,全县共设立“儿童之家”“童心港湾”“青少年之家”等儿童青少年关爱阵地15个,心灵驿站5处,学校心理咨询室15个,为青少年构筑“心灵港湾”。聚焦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亲情缺“慰”、生活缺“助”、心理缺“疏”和学习缺“教”等问题,店子乡党委、政府盘活吕家岘子小学闲置校舍,打造心灵驿站、活动室、图书室、办公室、托管班为一体的“向阳花开”儿童之家,聘请高级心理咨询师在儿童之家成立心灵驿站,通过针对每名留守童的家庭情况、兴趣爱好、性格特点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干预;在心理咨询过程中,重点关注儿童身心状态,一旦发现有受到霸凌的迹象,第一时间上报乡综治中心,联合学校、派出所及时化解处理,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常态化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普及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正确应对心理问题,提高心理抗压能力。组织专业团队深入学校、社区、家庭开展考前减压宣讲、青春期心理辅导、预防校园暴力、防性侵心理辅导等公益巡讲活动3次,开展“益路同行 爱护青春”等为主题的心理健康讲座30余场次,受益青少年和家长1万多人次,切实铸牢未成年人成长边界。各学校分年级组织开展“让心灵沐浴阳光,让未来充满希望”心理减压赋能等活动,通过开展“贪吃蛇”“穿越A4纸”“电脑敲键”等心理拓展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增智赋能,释放压力,用心呵护未成年人“阳光成长”。

优化“家校社”共育,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建立健全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制度,通过召开家长会、学校开放日和家长接待日活动,向家长及时沟通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情绪、学业状况、行为表现和身心发展等情况;加强节假日家庭教育指导,利用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微信群、告知家长一份信、教师家访等渠道,向学生监护人普及有关“家教有方”、最美“教子有方”家庭、“最美”家庭风采等知识,引导家长与孩子建立和谐良好的亲情关系,重视孩子的行为教育,营造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持续深化多部门合作,由宣传、教育、妇联、共青团等多部门携手,先后组织开展家风专题教育、“家风润陇原,协同育新人”家庭教育公益巡讲、“全家总动员”诗词大赛、“诗词画意 书香合水”亲自阅读等活动30余场次,参与家长、学生超过10万人次;县检察院邀请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以及学生、家长、老师代表60人, 参加“检爱同行 共护花开”活动,共商保护未成年人有效措施,全力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抓预防,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

扎实推进涉未成年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畅通举报线索渠道,公开四级(省及、市级、县级、学校)举报电话,滚动摸排涉生矛盾纠纷;每月开展1次涉未成年人矛盾纠纷“地毯式”排查,精准掌握学生中各类矛盾纠纷及问题引发的欺凌现象,进行集中研判,建立工作台账,及时有效化解,确保未成年人风险隐患“见底到边”,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组织相关部门联合县教科局常态化开展涉校园风险隐患排查整治,针对未成年人聚集场所、网吧、台球厅、游戏厅等场所加强巡逻管控,及时发现和制止违法犯罪行为。加大对中小学周边经营性娱乐场所、网吧、宾馆等场所检查,集中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治理网络暴力、赌博等有害信息,为未成年人提供一个健康、文明、和谐的网上网下环境。持续推进“正道”“新风”等专项行动,加强互联网服务营业场所、娱乐场所、住宿场所的监管,督导指导经营者落实接待未成年人入住“五必须”规定,落实网络安全审计措施,设置上网人员年龄限制功能模块,严禁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上网服务场所。共开展校园周边环境专项整治4次,开展网吧、宾馆等重点场所专项检查30余次,校园周边环境得到有效净化。

抓管理,加大未成年人保护力度

开展“无诈校园”创建活动,巩固校园安保四个100%建设成果(校园安保配备率100%;视频监控及一键式报警与公安机关联网率达到100%;校园封闭式管理达到100%;“护学岗”机制落实达100%)。把“护校安园”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抓,积极探索建立“警校联动”的校园安全治理模式,严格落实“三见警”制度与“1、3、5”快速反应机制,不断优化“护校”警力配置,建立“固定+流动+视频”的“护学岗”新模式(即警务室专人值守、校园周边定时巡逻、视频监控时时查看),实现“警报一响,警力就到”。全县配备专职安保人员164名,各学校联合公安局定期开展校园巡逻,不断扩大巡逻范围,将“见警灯、见警车、见警察”落实到学校操场、学生宿舍,切实提高学校见警率和管事率。不断强化对特殊家庭未成年人建立“一对一”多对一”结对帮扶工作机制,对问题未成年人指定专人负责,制定定帮教计划;对特异群体、家庭变故、心理异常等学生,建立工作台账,加强沟通,定期开展谈心谈话、家访。同时,建立学生追踪机制,确保未成年人人身安全。

抓惩治,遏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将未成年人保护与依法严惩有机结合,贯彻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对主观恶性深、犯罪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的问题成年人坚决依法惩治,不断压缩未成年人参与违法犯罪活动空间。对于被胁迫、利用、雇佣等方式参与,主观恶性较小的未成年人犯罪,做到当严则严、该宽则宽,宽严相济。县法院设立了少年法庭,在办理抚养费纠纷、离婚纠纷等案件时,尊重未成年人意愿,全面考虑未成年人所需条件,努力实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有机统一,切实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