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庆阳政法网,今天是 2025年05月24日 星期六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法文化

“留白”的职业智慧

来源:人民法院报 责任编辑:曹红娟 发布时间:2018-09-27
字号:A A    颜色:
法院年轻干警必须守持拼搏向上的心态,学会用“留白”的理念审视周遭一切,辩证看待进与退、得与失、取与舍的关系。
 
在交往中,时常听到一些年轻干警将追寻丰盈、抵达极致作为个人的行为准则和目标追求。但近日品读南宋士人王伯大的《四留铭》:“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句中所蕴含的适度可止、美好止于丰饶处的“留余”理念,着实引人深思。
 
这恰如律法中的兜底条款,留白堪称一种立法智慧。譬如,邻里争端,古人懂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婚姻纷争,今人也会扪心自问“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现实中,竭尽所能地付出行动、不懈追寻完美的姿态,应是年轻干警所彰显的精神状态。但有时,在负重前行也会遇到重重阻力,假若留有余地,让自己有自在的时空,必然会迎来柳暗花明。唯物辩证法认为,真理与荒谬是一对矛盾体,从量变到质变过程,存留于一丝之间。所以,秉持“留有余”的念想,慎重把握司法办案、人际交往的尺度,必能有效避免滑向片面化、绝对化和走极端。
 
秉持留有余的进退观。进与退,需要全面客观发展地看待。一些急于求成的进取,往往会束缚本真,引致急功近利;一些看似无奈憋屈的后退,恰恰能获得风平浪静、海阔天空的豁达。明朝高景逸有言:“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西方心理学界流传的名言:“宽恕那些伤害过你的人,不是为了显示你的宽宏大度,而首先是为了你的健康。”对年轻干警而言,日常言行举止中存续“留白”,有规地进,有度地退,脚下留有余地,就能达至“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最终实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精神境界。
 
秉持留有余的得失观。新时代模范法官伍彤,只因选择了法官这个职业,选择了执行这个岗位,所以懂得了坚守,学会了执着。将得失看透,才会有目标的聚焦;目标的聚焦,才会有价值的彰显。在当前物欲横流、五光十色的社会境遇中,一些年轻干警往往心无偶闲、焦虑迷茫,这不仅使工作索然无趣,也令内心变得黯然驳杂。探究根本,累之源在于无活水滋养,在于思虑过多、欲望过大,以至于顾虑重重、脚步匆匆,心上没有余闲,最终迷失了方向、忘记了初心。学会“留白”,及时调整步伐,才能做到蹄疾步稳,也才能偷得浮生半日闲。
 
秉持留有余的取舍观。宋代文学家苏轼在《策别第十》中有言,“有所取必有所舍,有所禁必有所宽”。取与舍的选择,并不必然需要拥有一切,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应当懂得取兮弃所伏,弃兮取所倚。上海高院副院长邹碧华甘当司法事业的燃灯者,留下了时代先锋的清名;模范法官马彩云用有限的生命书写忠诚敬业、敢于担当、捍卫正义,成就了“用一腔热血践行人民法官捍卫公平正义的职业追求”。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取舍之道,身后留有余声,又何尝不指引着社会核心价值。(洪泉寿)
 
(原文链接:http://rmfyb.chinacourt.org/paper/html/2018-09/25/content_143945.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