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钱拿在手里,心里的大石头总算是落了地!”近日,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二十九团博古其镇综治中心的协调下,库尔勒垦区人民法院博古其人民法庭法官联合劳动、司法、公安等多部门成功调解一起农民工欠薪纠纷,帮助该7名农民工追回被拖欠的工资共计12万余元,一场持续多日的讨薪纠纷画上圆满句号。
欠薪难讨回民工求助综治
2024年,崔某等7名工人跟着包工头王某在某建筑工地从事水电、土建等工作。双方口头约定“按日计薪,工程过半结一半,完工结清”。
然而工程收尾后,包工头王某却以“未拿到工程款”为由一拖再拖,由于法律意识淡薄,工人们未签订书面合同,也未保留工资条、考勤记录等证据,讨薪一度陷入僵局。
“起初他还接电话,说月底肯定给,后来突然就联系不上了。”
崔某掏出手机,翻出与包工头王某的聊天记录,最后几条还停留在5月18日:“再等等,我在外地催款,月底肯定能给。”
大伙去工地找过好多次,最后发现早已人去楼空,只留下几件旧衣服。
有的工友眼看着孩子即将开学,有的家中老人常年吃药,无奈之下,他们带着仅有的证据材料,来到综治中心求助。
联动速行动合力破僵局
受理案件后,承办法官当即联合派出所、司法所介入,顶着高温到工地调取施工日志、核对考勤记录,明确欠薪事实与金额。
派出所民警通过流动人口登记系统,辗转找到了包工头王某藏身的出租屋,并驱车将其带回,并明确告知:“拖欠工资不仅要限期支付,还可能面临拘留、纳入失信名单等后果”。
司法所调解员则搬来《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用“大白话”给工友讲维权步骤,又结合类似案例给包工头王某算“法律账”:“拖欠工资不仅可能加倍赔偿,还会被列入失信名单,日后贷款、出行都会受影响。”
“我不是不想给,今年工程回款慢,手里实在周转不开。”王某起初仍在辩解,直到看到崔某手机里存着的孩子学费缴费单、老人住院证明,以及法官出示的证据和法律文书,才终于松了口:“我这就想办法凑钱,不能让兄弟们流汗又流泪”。
调解定分止争分期暖双方
考虑到王某确实经济紧张,双方最终达成约定,王某先筹集7万元支付紧急开支,剩余款项从9月起,分4个月付清。
法院对协议内容进行司法确认,明确若有一期未按时支付,农民工可就剩余所有未付款项一并申请强制执行。随着双方在调解协议上签字,这起欠薪纠纷终于尘埃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