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庆阳政法网,今天是 2025年07月01日 星期二

当前位置:首页 » 市域治理

镇原县:深耕基层治理“责任田” 织就平安建设“同心圆”

来源:镇原县综治中心 责任编辑:高睿蔓 发布时间:2025-07-01
字号:A A    颜色:

在镇原县综治中心引导受理区,导服台格外引人注目。这个占地1580平方米的“基层治理指挥部”,日均接待群众60余人次,2025年以来累计化解矛盾纠纷2850件,调处率达90.7%,让“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服务不缺位”的愿景成为现实。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镇原县以机制创新破题、以资源整合聚力、以数字赋能增效的基层治理实践。

党委统筹,下好主动创稳“先手棋”

镇原县委将综治中心建设纳入“平安镇原”核心工程,2025年专题研究部署4次,投入70万元对县级综治中心进行改造提升。创新构建“1+4+N”责任矩阵(1个党委指挥部、4个主战部门、N个行业单位),建立“日研判、周分析、月调度”机制,累计下发风险预警57期,将64条涉稳隐患化解在萌芽。

庙渠镇牛某与惠某地界争议持续三年,通过“诉调+警调+访调”三调对接机制,启动“包抓乡镇+平台”模式,由县委政府包抓乡镇领导负责,组织县法院、公安、庙渠镇综治中心召开专题协调会议,研判矛盾焦点为“地界权属争议+赔偿情感对抗+当事人安全感缺失”,制定“法理明晰地界、情理疏导情绪、司法保障权益”的三维调解方案,最终达成和解协议。这种“党委吹哨、部门报到”的实战机制,让全县90.1%的矛盾纠纷实现“源头治理”。

网格筑基,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王大爷,您家屋后的排水沟我找人清理了。”城关镇网格员刘某在走访中发现独居老人的安全隐患,当天协调解决。全县481名网格员践行“五个一”工作法,每天走访约30户、每周排查隐患、每月梳理民情,2025年累计上报网格事件1855件,办结率97.6%。针对特殊群体,建立“一人一档”动态管理,解决高龄老人就医、残疾人办证等“急难愁盼”429件。新集镇创新“庭院议事”,组织乡贤、法律明白人在炕头调解,化解邻里纠纷42件,真正实现“格事尽知、事在格了”。

志愿赋能,注入矛盾化解“柔性力量”

“感谢秦大姐,让我家破镜重圆。”王某家暴案中,综治中心“巾帼婚调室”联合心理咨询师、律师,通过“法律震慑+心理疏导+就业帮扶”组合拳,促使当事人签订《家暴告诫书》并重建信任。这种“综治中心+志愿服务”模式,累计调解婚姻家庭纠纷150余件,成功率92.6%。镇原县综治中心搭建平台,县妇联牵头组建4支专业志愿服务队,涵盖心理疏导、法律咨询、家庭教育、婚姻纠纷调解等领域。2025年,心理咨询师团队运用“情绪安抚—认知调整—关系修复”三步法,成功干预80余起家庭危机,彰显了“法理情”融合的温度。

诉源治理,筑牢平安建设“第一道防线”

“没想到不用打官司,3天就拿到了物业费。”甘肃伍鑫物业管理有限公司(镇原县某小区物业)与小区34名业主因物业费的纠纷,通过综治中心“诉调对接+司法确认”机制快速化解。全县建立“法院+综治中心”双轨联动,2025年法院受理一审民商事和行政案件2391件,分流县综治中心派单调解1452件,调解成功1181件,成功率81.3%。

镇原县综治中心设置16个功能室,整合法院、检察院、信访局、司法局、公安局5个单位常驻,人社、妇联、住建等13个单位轮驻,其他单位部门及社会力量随叫随驻,全力打造矛盾纠纷“集散地”。孟坝镇“党员调解室”、太平镇“老陈调解室、小春说事室”、新城“事了·心了调解室”等特色品牌,年均化解陈年积案50余件。

科技赋能,打造智慧治理“最强大脑”

镇原县综治中心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成功接入政法平安甘肃、法院数据系统等专网平台,实现信息互通、业务协同。远程视频调解设备的引入,更是打破了地域壁垒,让身处异地的当事人也能便捷参与调解,“天涯若比邻”成为现实。服务空间也在不断拓展,县文化广场的“亭下调解”、民主法治文化长廊的“和合廊”……这些浸润在自然与人文环境中的特色调解品牌,让群众在轻松氛围中敞开心扉,情感共鸣更易促成矛盾冰释。

网格员通过“陇情e通”上报的社情民意、安全隐患、矛盾纠纷等11630件,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如今的镇原,从塬峁村落的“庭院议事”到县级综治中心的“一站式解纷”,从网格员的“铁脚板”到数字化的“云治理”,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正在迸发出强大活力。

当夜幕降临,综治中心的灯光依然通明——这里记录着2850余件纠纷的化解轨迹,更见证着新时代“枫桥经验”在陇东大地的生动实践。这片人文红色热土上,平安的种子已深深扎根,正在绽放出最温暖的民生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