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原县人民法院开边法庭地处镇原县南部,辖两镇两乡,是县域内婚姻家庭纠纷较为集中的区域。针对婚姻家庭案件情感复杂、矛盾易激化的特点,开边法庭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家和万事兴”为核心理念,构建“预防+调解+审判+修复”全链条解纷模式,推动婚姻家事纠纷源头治理、柔性化解。2020年至今,开边法庭收案1849件,其中婚姻家庭纠纷案件539件,占总数的29%,调解227件,调解率达42%,调解案件自动履行率80%,实现“案结、事了、人和”的社会效果。
多方联动强基础,织密家事解纷“共治网”
开边法庭联合妇联、民政、司法所、村组及公益组织,构建“法庭+”协同解纷机制。设立婚姻家事调解中心,吸纳乡贤能人、网格员组建“家事调解团”,针对婚姻家庭矛盾分级分类介入,对一般纠纷由村小组或者社区调解员先行疏导;对复杂矛盾纠纷由法庭联合妇联、民政开展“联合会诊”;对家暴、抚养权争议等高风险案件,启动“法律+心理”双干预模式。2025年,通过联动机制提前化解家庭矛盾40起,推动20%的潜在纠纷止于诉前,通过心理疏导、法律释明,促使16对夫妻撤回离婚诉讼,修复家庭关系。
温情普法筑防线,创新“两进两融”宣传机制
利用“三八妇女节”“国际家庭日”等节点,开展“巡回法庭进院落”活动,选取赡养、离婚纠纷等典型案例,在田间地头、村文化广场开庭30余次,邀请村民“沉浸式”旁听,以“方言释法+情景互动”普及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反家庭暴力法等法律知识。利用法治副校长和组织辖区中小学走进法院接受法治教育活动,针对中小学未成年人,集中通过模拟法庭、亲子关系讲座等方式,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家庭观,覆盖师生300余人次,从源头减少“问题家庭”衍生矛盾。
柔性司法提质效,打造“四心”家事审判品牌
坚持调解“暖心”。设立“家事调解驿站”,聘请资深调解员组成“1+1+1”调解团队(1名法官+1名调解员+1名乡贤名士),采取“背对背情绪疏导+面对面亲情唤醒”模式,运用“情感账本计算法”“子女未来规划图”等特色方法,促成诉前23件离婚案件调解和好或和平分手。针对外出务工夫妻,创新“假日法庭”“云端调解室”,利用春节返乡、周末晚间开展线上调解50余次。
精耕审判“贴心”。充分利用法院建成的家事(少年)审判庭,推行“圆桌审判”,撤除原被告席卡,设置“父母”“子女”席位,营造家庭协商氛围;对涉及家暴案件,建立“一案一跟踪”回访档案。
便民诉服“诚心”。打破传统审判的刚性模式,通过司法服务传递法治温度,在审理过程中,注重言语温情,避免进一步激化家庭矛盾。积极开展电子送达、云上开庭、微信调解、网上宣判,这种“线上见、网上办、速度快”的指尖办案方式,较好的满足了当事人对远程司法的需求。判后法官主动释明法律规定,帮助当事人理解诉讼程序和权利义务,对行动不便的当事人提供巡回审判等便民措施。
善意执行“慧心”。对抚养费、探视权案件实行“温情执行”,联合学校、社区建立“探视监督人”机制,设立“亲子联络驿站”,避免强制执行伤害未成年人心理;法庭工作人员主动提醒当事人及时履行抚养费,并定期推送履行提示。
判后回访促长效,构建“三层闭环”跟踪体系
开边法庭建立“30日答疑+6个月回访+1年评估”机制,对调解离婚案件重点回访子女抚养落实情况,对判决不准离婚案件跟踪评估感情修复进展,推动纠纷化解从“终端裁决”向“全程治理”转变。2025年以来,法庭家事案件实现零上诉,未发生一起矛盾反弹或衍生恶性事件,真正实现“办理一件家事案,守护一方万家安”。
开边法庭通过将法治力度与司法温度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情理法共治、防调审并举”的家事解纷新路径,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贡献了生动的“实践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