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组法官和法官助理顶着烈日挥汗如雨劳作的图片,在镇原法院工作群被刷屏了。
“辛苦了,人民的好法官”“调解执行一次性到位,实质性化解纠纷”“案结事了”…...
微信群里,大家纷纷给该法官点赞,不吝溢美之词 。这到底咋回事?
事儿还得从镇原法院开边法庭审理的一起排除妨害纠纷案说起。
镇原县开边镇某村村民路某甲在修建房屋时,其堂弟路某乙以自家宅院被侵蚀为由多次阻挠。工程竣工后,路某乙在靠近路某甲箍房处挖了一长条形凹坑,对路某甲房屋造成安全隐患。2024年5月中旬,路某甲诉至法院,要求路某乙停止损害行为并恢复原状。
收到案件,开边法庭法官经过深入调查勘察后,在路某甲院子就地巡回审理此案。庭审中,路某甲一再要求路某乙填平凹坑,路某乙辩驳路某甲越界侵占其宅基,双方各执一词,分歧较大,案子只得暂时休庭。
原、被告系堂兄弟,又是邻居,办案法官认为,简单就案办案、机械裁决,只会加剧双方之间的冲突,无法实质性化解矛盾。法官及时转变思路,打出“感情牌”,在镇、村干部协助下,轮番对路某甲、路某乙释法明理,分析利弊。冷静下来的路氏兄弟俩也逐渐认识到,只有和解才是彻底解决纠纷的最佳路径。
眼看时机差不多了,一个月后,案子继续开庭审理。由于地形地貌的改变,路某甲是否占有或占有路某乙院子多少面积,两家地界又究竟在何处,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调解工作一开始就举步维艰。
就在一筹莫展之际,细心的法官注意到,在靠近路某甲一侧的路某乙宅院崖面上,依稀残留有窑洞痕迹。据此,法官推测路某甲大概占用了路某乙约七八十厘米宽地皮,于是提出重新划界定址等一揽子调解方案,得到双方响应。
在法官斡旋调解下,双方终于达成协议,路某甲同意拆除原有隔墙,退还所占地块另址砌建界墙。路某乙则表示自愿回填凹坑,并停止妨害行为。
在法官现场督促下,一堵新墙很快拔地而起。但因进入汛期,雨水绵延不绝,凹坑回填工作并不顺利。
一晃又是半个多月过去了,当地迎来了难得的晴好天气。为了抢抓有利时机,法官自掏腰包,叫来铲车从远处山坡挖取土方,自崖背上居高临下丢到路某乙院子凹坑里。不多时,坑里堆起了一座大土包。
看到路某乙一人忙不过来,法官索性挽起裤腿,找来锄头铁锨等工具帮着平整土地。在法官的带动下,法庭其他干警相继加入其中。尽管酷暑难耐,汗水湿透衣背,但大伙热情高涨,干得不亦乐乎。
人多力量大,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劳动,偌大的凹坑被回填夯实,路氏兄弟俩的纷争,也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这样为群众真心办实事的法官,太难得了!”临别时,当事人路某乙由衷地赞叹道。
从受理案件到达成调解协议并执行到位,时间跨度长达三个月,期间法官九次入户上门做调解工作,两次开庭审理,并自费300元雇佣车辆,与判决相比,调解无疑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
正如主办法官所说,只有不怕麻烦,凡事为当事人多想一点、多走一步、多做一些,以“如我在诉”的情怀办理案件,用“柔劲”巧解“硬结”,才能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