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以来,庆阳市镇原公安机关以“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为载体,紧紧围绕守护人民群众“钱袋子”,解决人民群众“急难盼愁”问题,谋惠民之策、行便民之举、解民生之忧,不断提升打击能力、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加充实、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打好“组合拳” 守牢“钱袋子”
镇原公安治理电信诈骗坚持打、防、管、控、宣五措并举,“组合拳”成效明显,电信诈骗案件高发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线上+线下”同步发力,二级体系推动宣传“全覆盖”。用行政村、自然村微信群作基础单元,构建二级宣传体系,最小单元群内均派驻社区民警。目前,全县建成二级宣传群1544个,社区民警在微信群内发布预警信息30期。全面推广精准防电信诈骗“金钟罩”小程序,实现辖区扫码注册全覆盖。
“信息+技术”合成攻坚,数据赋能筑牢反诈“防护墙”。公安局建成标准化电子数据勘察取证分析实验室,购置安装现代化侦查取证设备20余套;基层派出所配备基础数据采集设备8台,全面升级治理电信诈骗技术手段,设备运行以来,采集涉案人员手机“四码”数据1934万条。依托合成作战体系,开展反电信诈骗数据大会战,集中优势力量精准分析信息流、人员流、数据流、资金流,同时,县内基础通信运营商和金融服务机构打破行业壁垒,同公安机关共享信息数据,助力县域治理电信诈骗。
“预防+劝阻”同频共振,制度机制织密反诈“社会网”。树立“事前防范”工作理念,明确首接责任制和劝阻责任制,不断优化预警劝阻和拦截止付流程,以新应新、以专制专,切实守牢预警反制第一道防线,打好防御战。依托一标三实和社区警务,组织社区民警进千家万户,现场讲解预防电信诈骗知识;完善中心户长和治安户长制,发挥户长“触角”作用,及时入户、当面劝阻,提升预防电信诈骗实效性。
用心用情做“小”事 点滴“小”爱汇江河
镇原公安赓续红色基因,传承长征精神、南梁精神,勤政爱民,做好点滴“小”事,真情服务人民群众“不打烊”。
一件事一次办解民“急”。户籍业务实行一表申请、一套材料、一次提交、限时办结,全县19个派出所全部开通“甘肃公安政务服务平台”户政业务,为企业集体用工、急需用证的高考考生等开设办理居民身份证、居住证“绿色通道”,推行居民身份证相片“满意拍”,通过便捷渠道为群众办理证照2300余件,居住证办理时限由10个工作日缩短为7个工作日;普通护照、往来港澳通行证、往来台湾通行证、外国人签证居留许可全面实现“一件事一次办”。
建立绿色通道解民“难”。针对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方面存在的困难,镇原公安开通证照办理“绿色通道”,全面实行“带着办、陪着办、帮着办”,服务窗口放置老花镜、放大镜,方便老年人阅读、填表。建立预约、延时服务工作机制,有效解决行动不便、有紧急事项群众、在校学生、上班族办证不方便的问题,制度建立以来,开展预约、延时服务378次,为132名特困群众办理身份证,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优化便民服务解民“盼”。公安交管推行“车驾管”业务网上办自助办、特殊人群业务“优先办、一窗办”等六项便民服务措施,3月以来,全县累计自助办理业务3.7万件、特殊人群优先办理业务3000余件;“流动车管所”下乡进村,农村交警中队深入村组检验农用三轮车、摩托车6250辆,“放管服”走入田间地头,最大限度方便人民群众。
践行“枫桥经验” 化解矛盾纠纷
“枫桥经验”核心要义在于坚持就地化解矛盾纠纷,镇原公安将“马锡五审判方式”与“枫桥经验”相结合,创新形成“12345”矛盾纠纷化解机制。
基层派出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面开展“百万警进千万家”活动,民警辅警深入群众,听民声、访民意、察民情、排民忧、解民难,及时发现和化解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婚恋纠葛1315起,刑事、治安警情和“民转刑”案件持续下降。公安信访室以“访民情、解民忧、化矛盾”为主要内容,严格落实领导接访和业务部门接访制度,共接待信访群众5批36人,主要领导带案下访2次,及时有效化解矛盾。结合县情,镇原公安择优选聘村干部、乡贤能人为治安户长,将公安管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最基层,治安户长发挥人熟、地熟、情熟的优势,承担起纠纷调解员的职责,聘请治安户长以来,治安户长协助社区民警化解矛盾纠纷1.2万起。
镇原公安进一步拓展“12345”工作内容,创新形成“54321”信访工作法,即做到“五不分”,不分职业、不分问题、不分难易、不分态度、不分次数;坚持“四善于”,善于观察、善于倾听、善于询问、善于疏导;兼顾“三个字”,说透“法”、讲通“理”、融于“情”;体现“两颗心”,用“心”办理、热“心”服务;实现“一次性”,让来访群众“只跑一次路”,提高接访工作质效,做到群众诉求合理的问题解决到位、诉求无理的释法说理到位,切实解决百姓问累、诉累、跑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