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庆阳市宁县九岘司法所 王维刚
11年前,九岘这个名字在我的心里是陌生的,我也不知道在庆阳市宁县有这么一个乡镇,何况是位于大山深处、子午岭腹地的一个乡镇,与我的家乡平子相隔甚远,有几道沟壑相望。有关子午岭的概念与话题倒也听说过些许,九岘倒是如此的陌生。
2010年,我有幸成为了一名基层干部。从此,九岘这个名字与我如影随形,成了我人生立足于社会的第一个驿站。上班去报到的第一天,通过打听了解,我知道九岘处在一个偏远的山区,塬面极为窄小,那里交通不便,山大沟深,贫穷落后,从宁县城沿宁黄公路一路向东走,翻越九道岘子就是九岘。这便是我对九岘的初次了解,至此,落后、贫穷、交通不便、山大沟深、塬面窄小等等的概念深深地扎进了我的脑海里。
没到九岘之前,我对“岘子”一词的概念是模糊的,也不知道何为岘子,也不甚理解,有人也称为“腰岘”,意思就是说像人的腰一样,两头粗中间细,大概这就是通俗的理解吧。坐在班车上,一路摇摇晃晃,一会儿上坡,一会儿下坡,一会儿平塬,一会儿沟壑纵横。在车子走在大约像桥一样的路面时,有人说这就是“岘子”,形状像一个倒立的拱形桥梁一样的坡道,只不过“桥”底下是实体的,两边为沟壑临渊。
我第一次目睹了“岘子”的神奇,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向往大山的雄伟与苍茫,山野的自由与奔放。大约颠簸了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到了九岘街道。一个长约百米有余的巷道,两边布满了低矮的瓦房,瓦房旁边是碧绿的柳树。车子停在了邮电所旁边一个蓝色的指示牌前,隐隐约约地看见上面写着九岘二字,我才意识到这就是我将要工作和生活的地方。下了车,站在邮电所旁,我看见一个栅栏式的大铁门两旁挂着两个白色的牌子,一左一右,上面清楚地写着中共宁县九岘乡委员会和宁县九岘乡人民政府的字样,我怀揣着忐忑的心情走进了政府大院,心里默念,这就是九岘,这就是我即将要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吗?
十年前,九岘全乡辖8个行政村约莫不到一万人口,仅有两条通往外界的柏油路,一条经春荣塬通往陕西黄陵县,一条沿九龙河通往县城,其余从川区通往塬面的全是黄土路,可谓“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这是山区群众行路难的真实写照。群众普遍居住于窑洞,川区群众多居住于山坳里或山坡阳洼上。养殖牛羊成为山区群众致富的唯一途径。放养牲畜成为山里人生活的活计,不整洁的村容村貌,庄前屋后是群众储存饲草、秸秆的共同选择,牲畜的粪便零星遗落路面。那时候的工作重点是引导群众改变种植结构,依托山水发展养殖增加收入。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为了改变群众传统的种植模式,改变群众落后的思想观念,我亲力亲为为群众撒农家肥、覆膜种植双垄沟玉米,这也是国家为改变川区农民传统种植模式,大力推广的新兴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惠民政策。为了扩大养殖规模,发展养殖业,为群众拉秸秆,储存饲草,干部的一举一动,使群众从不接收到慢慢接受,再到最后的适应,直至农民获得效益。从群众朴实的眼神中,我看到了山里人那憨厚的、淳朴的老实性格。
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整村推进、危旧房和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精准扶贫、美丽庭院建设、环境整治和全域无垃圾等等一系列民生项目,全乡通往外界的柏油路增加到5条,各行政村全部建成了通组水泥路,动力电覆盖全乡每个行政村,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群众全部告别了窑洞,村村都有了标准的两层村部办公场所和文化广场。培育起了以苗林、养殖、草畜、苹果、白瓜子、中药材等为一体致富产业链条。通过扶贫车间的建办,有了产业示范园和中药材回收点。通过大力开展评选“五好家庭”“文明示范户”“美丽庭院户”“孝敬爱老”模范等活动,大力弘扬正能量和乡风文明,通过近些年来对环境综合整治、全域无垃圾活动和美化绿化亮化工程的开展,极大地改变了山区群众脏、乱、差的外貌形象。日月长流水,天不违人愿,通过近十年的发展,如今的九岘正在成为一个天蓝、水绿、空气新的宜游宜居的魅力小镇。交通南来北往、东进西出全贯通,街区商铺林立,购物商住应有尽有,休闲娱乐有去处。有绿的世界、花的海洋,九道“腰岘”各具魅力,大山的雄伟与博大,山野的自由与奔放。九岘正在小康的康庄大道上奋力前行。
十来年的发展与变迁,使外界知道了这里有4A级的国家生态公园桂花塬、有说不完的红色革命故事、有巍巍的子午岭、有涓涓的九龙河、有千年的古槐和酸枣树、有龙池的传说、有烈士陵园的战火英烈、有团结一家亲的回汉民众。这就是如今的九岘,魅力九岘,我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九岘、发展九岘,继续续写九岘的一路风土人情。
作者简介
王维刚,笔名灵感,1985年出生,甘肃宁县人,业余文学爱好者,闲暇之余,喜欢阅读码字,偶有诗歌、散文、微小说、杂文及各类新闻稿件刊登于各大网络公众平台、官方媒体网站和纸刊杂志。(庆阳市宁县司法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