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庆阳政法网,今天是 2025年05月24日 星期六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法文化

那一抹警察蓝

来源:人民公安报 责任编辑:曹红娟 发布时间:2019-04-26
字号:A A    颜色:
□谢沁立
 
他是一名刑警,他所在的大队是“扫黑除恶大队”。
 
他有个习惯,随身带着一条手绢用来擦拭泪水。这样的丰沛情感似乎与刑警的铮铮铁骨不大相符。
 
那一年,他因超负荷工作,患上了面部神经麻痹。这本不是什么特别严重的疾病,只要休息充足,积极治疗,很容易痊愈。刚刚确诊,他就接到了一起重大案件的侦破任务,他认为每日的理疗耽误时间,总是匆匆到医院拿了药便重返岗位。案件破获,但他的面部神经却因错过最佳治疗时机造成了不可逆的损伤,右眼睑下垂,泪腺经常会不自觉地流出泪水。
 
黑恶势力案件,多是盘根错节的案中案,侦破周期长、牵涉人员多。有时,相关案卷摞起来有一人多高。他会为了这一份份审讯提纲做多个版本,他会锱铢必较卷宗里的一个段落、一个句子甚至一个词汇。12年里,他带领队员,成功铲除天津市20余个黑社会性质组织、80余个恶势力犯罪团伙。他在工作中总结出的审讯提纲、证据分析册,成为“扫黑”民警办案的样本。
 
在他的一份工作笔记中,他写过这么一段话:侦破黑恶势力案件,要有大视野和大信念;要有同事之间默契配合的协作精神;更需要有经验的历练和沉着的内心。
 
他每每轻轻擦拭掉眼角的泪水,将一份责任沉潜在心头。黑恶不除,决不收兵。
 
他是图侦民警。
 
他常常坐在电脑前,几个小时一动不动盯着变化着的屏幕。看似平静的他,大脑却一直飞快地跟着屏幕的转换思考着,搜索着,那突然出现的亮点,转瞬即逝的车灯,某个角落闪现的光亮,镜头里走过的一个人……变化着的、不变化的画面,都是他要追踪的目标。
 
他眼前的电脑屏幕上,显示的多是平常的街景,房子、树、马路、汽车,有时没有人走过,有时是车水马龙。至于那些偏僻马路,如果不是屏幕右上角的时间一秒一秒在跳动,更像一张静止的图片,他除了将视频运行速度提快一点外,绝对不能像追剧族一样,不喜欢的剧情就用快进,因为他知道,也许快进的一两秒钟里就藏着重要瞬间。
 
在同事眼中,他是“天眼”背后的那双眼睛,能让影子“说话”;在他眼中,一次次让影子“说话”的背后,是公安科技的飞速发展,是视频监控网建设的大覆盖,是大数据的技术支撑。
 
而这双眼睛,却在一次工作之后泪流不止。
 
那一次,民政局领导希望图侦民警利用视频监控,帮助数百名走失人员辨别身份,找到自己的家。
 
这是位精神发育迟滞,不能与人正常沟通的二十多岁男子,没有人知道他是谁。经过图像鉴定和信息比对,他和同事们确定了男子的身份。他是一对夫妻走失七年的孩子。为了找到孩子,夫妻俩骑着自行车,找遍了十里八乡。找寻的路上,妈妈去世了,爸爸继续找,七年,自行车轮碾过了三万多公里的路程。
 
父子见面时,爸爸一手搂着高大健硕的儿子,一手捧着妻子的照片,处于两个世界的一家人终于“团圆”。
 
作为破案无数的警察,他却忍不住泪流满面。
 
他是经侦民警。
 
与刑警破案的惊心动魄不同,他们与银行、税务部门打交道,看似风平浪静,网上的追踪却是波涛汹涌、跌宕起伏,必须具备高水平的经济和法律的专业知识,否则根本无法发现犯罪嫌疑人在账面上所做的手脚。
 
这是他和同事破获的一起虚开增值税发票案件。
 
他查到几家公司的异常信息,紧接着又找出多名关联人。再将这些关联人信息放到税务信息系统的大数据中。他惊讶地发现,这些关联人,其身份不是企业法人,就是办税人员或者股东,其中有一名办税人员,同时为十几家公司办理税务工作,属于经济领域的“高危人群”。
 
汇总之后的信息被放到“涉税类罪分析模型”中,各种数据相互接纳,也相互碰撞,相互连接,也相互排斥。在那片看不见摸不到的数据海洋中,民警们拓展出了40万条数据和90万条发票信息。
 
数据庞大,但他分明看到,那数据的海中,横亘着一道分水岭,那是罪与非罪的分水岭,一定有着听不见看不见却声势浩大的力量在博弈。
 
最终,他们查获涉案公司的虚假印章数千枚,增值税发票万余份,抓获多名犯罪嫌疑人。
 
他,他,还有他,都是全国200万民警中的一员,虽然他们警种不同,却是一样的辛劳奉献。他们用自己的激昂青春守护着社会的和谐,用自己的忠诚品质让一个个平凡岗位闪耀着不平凡的光辉。这个伟大的新时代,镌刻着他们的担当,那一抹“警察蓝”,永远是百姓心底最安全的象征。